2023(1):4-17. DOI: 10.12329/20969368.2023.01001
摘要:斗栱尺度设计方法的探讨,一直是建筑技术史研究关注的重点。斗栱尺度关系的特色很大程度上基于其独特的斗栱构成关系,本文以斗栱构成关系这一线索,探讨唐宋斗栱尺度设计的方法和特色,并与日本唐样斗栱作比较分析。
2023(1):18-30. DOI: 10.12329/20969368.2023.01002
摘要:探讨我国传统营造实践中“营造尺”的区域性特征,指出南、北方的地域营造尺——“乡尺”基准长的分异,讨论鲁石工尺、吴尺、浙尺、闽尺、淮尺、赣尺、粤尺等主要乡尺的区域分布和尺长范围,分析“乡尺”多元性存在的历史成因。
2023(1):31-42. DOI: 10.12329/20969368.2023.01003
摘要:广西忻城莫土司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 1996 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汉地边缘保存最好的土司遗产之一。莫土司建筑具有复合性特点:作为一种制度化产物,拥有官式性质及其特征;作为地域建筑,又体现出特定做法。在营造尺复原的基础上,发现多种尺长并存,随时代从 30.8 厘米到 31.8 厘米逐渐变大;明间采用 15 尺规制;单体建筑中心空间以长宽高皆为 15 尺的立方体为基准,或在此基础上略有加减;建筑群以15尺、 庭院以 5 尺(即 1 步)方格网控制整体尺度,主体建筑位于地盘几何中心。通过对比,揭示了诸多建筑设计方法与官式及广府建筑的联系。作为土司建筑个案研究,有利于深化我国地域建筑规制及其渊源的探索。
2023(1):43-59. DOI: 10.12329/20969368.2023.01004
摘要:以大木尺度解读为主线,综合构件形制分析、加速器质谱仪(AMS)碳 14 测年、碑刻史料梳理等研究方法, 探讨晋城崇寿寺释迦殿的早期营建历史。研究表明,从创建至元代,释迦殿至少经历五次修葺,其中有两次为关乎大木结构的重要营建活动。文末进一步讨论了大木尺度之于营建历史研究的意义。
2023(1):60-76. DOI: 10.12329/20969368.2023.01005
摘要:山西壶关上好牢村宋金时期砖雕壁画墓作为完整保存了仿木构建筑形象与建筑装饰形象的案例,对宋金时期建筑装饰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基于精细测绘成果,对山西壶关上好牢村宋金时期砖雕壁画墓 M1 主室的建筑装饰形象与建筑色彩进行了系统整理与记录,对其建筑装饰形象进行了多方案色彩复原的对比,并探讨了该墓装饰与《营造法式》彩画系统的关联性,总结了其建筑装饰特征与装饰手法。
2023(1):77-96. DOI: 10.12329/20969368.2023.01006
摘要:奉先殿是紫禁城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庙,重建于顺治年间,后殿内原设 11 座神龛,供奉清朝历代帝后神位,20 世纪 60 年代因展览改造,神龛拆卸解体,收归库房保存。各座神龛为清朝历代依次修造,形制与装饰做法高度相近。科学检测表明,神龛表面装饰层均以传统大漆髹饰,露明位置满贴金箔,不露明位置或使用单漆做法。 各时期的髹饰做法大体遵循同一套规范工序:在木基层上依次做捎当灰—布漆—漆灰—糙漆(垫光漆)—朱漆,而后在朱漆表面贴金,最后涂刷掺有桐油的透明罩漆。这与 《髹饰录》和清代漆作则例等文献记载高度吻合。综合比对检测结果与文献史料,可以确认,神龛装饰层在清代共经历两次有据可查的修缮,一次是道光元年(1821)孝淑睿皇后神龛的赔修,简单修补了表面漆饰;一次是道光二年 (1822)前七座神龛的全面大修,修改了木胎尺寸,并将漆饰整体见新。另外,第四座神龛在雍正至嘉庆年间还有过一次针对漆饰的零修。道光及道光之后所修造的末四座神龛,在落成后未再经历任何修缮。不同时期的金箔成色有别,导致各座神龛的金饰色调并不完全相同。
2023(1):97-111. DOI: 10.12329/20969368.2023.01007
摘要:描渍是一种现已失传的清官式建筑彩画绘制工艺, 经文献研究与实例调研发现,文渊阁大木彩画中仍留存有该工艺的使用痕迹,且现存彩画包含自始建年代至清末的多次修缮遗迹。本文以文渊阁勘察项目为依托,采用剖面显微分析和偏光显微分析等科技考古手段,结合文献研究, 揭示出文渊阁彩画中描渍工艺的用料与操作特征,并通过实验的方式对此工艺进行复原。
2023(1):112-121. DOI: 10.12329/20969368.2023.01008
摘要:2019 年,故宫博物院对养心殿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和保护。修缮过程中,项目组在养心殿正殿佛堂及东围房部分区域,发现了墙壁裱糊中一种较为特殊的花洋布,进而对花样分布区域及叠压关系等信息进行了详细记录与整理,并利用扫描电镜、拉曼光谱等仪器对其进行了科技检测。结合文献和相关背景材料分析可知,两层花洋布编织方式、纹饰均相同,采用印花染色工艺,染料亦相同,极有可能为同一批次的机械纺织布。其生产时间上限应为 1887 年。裱糊方式为竹纸做底,其上糊布。佛堂区采样点的花洋布有可能在短时间内经历了二次糊饰。至迟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末,养心殿区东间、后殿、工字殿乃至整个寝宫均糊饰该材料。
2023(1):122-131. DOI: 10.12329/20969368.2023.01009
摘要:CT 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具备无损、 直观反映被检测物内部信息的优点,已经在工业、医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有成熟的 X 射线 CT(X-Ray computed tomography,XCT)技术也逐渐被运用在了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但由于 X 射线能量的限制,XCT 只适用于体量较小的可移动文物。除了 X 射线外,放射性同位素钴 60 衰变所产生的 γ 射线可以作为 CT 技术检测的放射源来使用,其射线能量更高,穿透力更强,具备运用在不可移动文物,如木构建筑上的潜力。本文采用钴 60CT 技术, 针对一个体量超过一般可移动文物的木构斗栱模型以及一个古建筑散斗构件进行了分析重建,通过成果数据探讨钴 60CT 分析技术在木构建筑中运用的可能。
2023(1):132-146. DOI: 10.12329/20969368.2023.01010
摘要:今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孝陵图样》,是一幅清初孝陵鼎建时的建筑工程图,长近 11 米,堪称巨制。因其典章制度的纪实性质,曾作为皇家档案匿影宫禁,世人长期无闻。2000 年笔者幸获全图大帧彩照,2004 年更喜瞻其真容,大量细节展现,多方面的重大价值得以认知。经审慎稽考,已确知该图成于康熙九年(1670)初。为裨益学术,便于利用,谨综罗现知国内外相关文献,略以初识、 发现、突破、疑义、真相、建置诸项为上篇,以规制、传承、影响、价值等项为下篇,概略归纳该图研讨心得,奉呈并叩教方家。
2023(1):147-161. DOI: 10.12329/20969368.2023.01011
摘要:从谢兰生《常惺惺斋日记》及格雷夫人的家信中关于潮汐与游园的记载出发,着重探究潮汐与广州园池之间的关系,分析广州历代园林沿水系分布的七条主要线索, 深入解读历史文献和图像中的内城喻园、花地馥荫园、河南潘家花园、荔枝湾海山仙馆、西关长寿寺花园和伍家花园等代表性园林因应潮汐而出现的双池与多池、窦口、池间堤、堤边树、垂直池壁与拦河、高架廊道和池上楼馆等现象,以及其中蕴涵的海山想象。认为潮汐对广州园池的择址、布局、立意、理景、造屋、栽植和游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依水筑园、跨波构基、高树深池、 风廊水殿和真海仙山等“惟岭南园林得之”的重要特色。
2023(1):166-166. DOI: 10.12329/20969368.2023.01013
摘要:
2023(1):167-170. DOI: 10.12329/20969368.2023.01014
摘要:
版权所有:建筑史学刊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总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