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营造法式》与中国古代建筑营造制度研究专题
    • 《营造法式》栱长构成及其意义的再探讨

      2022(1):4-10.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1001

      摘要 (846) PDF 2.00 M (1472) 收藏

      摘要:基于已有讨论,学界对《营造法式》栱长制度及其构成关系的认识得以逐渐清晰,然在令栱构成这一问题上仍存疑问。本文试图基于斗型与斗纹的关联性,在更广视野下寻找线索和答案,对《营造法式》栱长构成及其意义再作探讨。

    • 东方药师净土变中的“天宫楼阁”*

      2022(1):11-21.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1002

      摘要 (717) PDF 5.13 M (1775) 收藏

      摘要:“天宫楼阁”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以唐、宋等时期建筑形象为蓝本,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天”的观念所塑造的建筑形式。本文以《营造法式》为参照系,对东方药师净土变中“天宫楼阁”的单体类型与组群方式作了初步的梳理。从单体类型看,其包含了《营造法式》天宫楼阁中的殿身、茶楼、角楼、挟屋、行廊,但未见龟头屋; 也包含了《营造法式》中不存在的亭、塔、三门、钟楼与经楼等。究其原因,除了因为东方药师净土变时间上先于 《法式》,且有一个演进过程,也因为药师信仰的现实与功利性。其组群方式主要有:前景敞开式一进院落型、前景敞开式两进院落型、前景封闭式一进院落型、前景封闭式两进院落型。本文进而选择东方净土变中几个“天宫楼阁” 案例,还原到其文化背景中作图像学分析。

    • 《营造法式》转角构造新探*

      2022(1):22-35.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1003

      摘要 (787) PDF 3.18 M (946) 收藏

      摘要:学界关于《营造法式》转角做法的考察多停留在实例比对的定性研究阶段,对文本信息反映的空间构造与数理关系则较少推导。本文围绕《营造法式》“功限”部分记载的大量角内构件长度数据,通过作图分析其具体所指 (是实体长还是投影长,是边缘长还是中线长),进而反证李诫的数据录述逻辑。通过角内空间容纳角昂、角梁、衬角栿等构件的能力,证明大角梁斜置是《营造法式》默认的结角方法,并对殿阁与厅堂构造的山花处理、角梁收尾等内容展开对比考察,从而在分析文本所录构件长度数据的基础上,尝试深化对北宋官式建筑结角规律的认识。

    • 营造尺和材分制:应县木塔五层木构表里数据采集与试解*

      2022(1):36-53.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1004

      摘要 (737) PDF 4.32 M (1112) 收藏

      摘要:建立在本研究团队既有假说与分析基础上,本文选取应县木塔五层外檐铺作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以三维激光扫描和计算机 X 射线成像(CR-Computed Radiography) 技术采集外部设计与内部隐蔽构造数据信息,充分结合实测数据对现有成果进行验证,并对应县木塔五层斗栱材分制度、尺度设计和部分内部榫卯设计进一步提出以下推论: 一,应县木塔五层斗栱足材广约 1.2 尺(20 分°),单材广约 8.4 寸(14 分°);材厚在 5 寸至 6 寸之间,或存在多种设计;二,应县木塔五层大木设计之中丈尺设计与材分设计或同时存在:以丈尺控制开间(朵距)、屋架、栱长整体比例关系,以材分配合栱与斗的精细设计;三,应县木塔五层斗栱的内部榫卯设计同样受到丈尺和材分思想的双重控制。此外,本文还强调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计算机 X 射线成像技术综合运用在古建筑研究中的深远前景,同时也讨论了现有技术条件的局限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一地多尺”现象和用尺习俗——近年传统营造用尺制度研究的一些心得*

      2022(1):54-59.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1005

      摘要 (510) PDF 1.84 M (1067) 收藏

      摘要:尺法是传统营造研究最核心的内容之一,而基准尺长是研究营造尺法的先决条件。本文指出了营造尺基准尺长获取的三种方式,即实物测量、口诀换算和文献推算, 解析了乡土营造中“一地多尺”现象的原因和处置方案; 进一步阐述了传统营造尺法的两个基本的方向,即“整数制”和“压白制”,并细划了其具体类型的操作方式。

    • 西汉营造尺尺度初探*

      2022(1):60-69.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1006

      摘要 (333) PDF 2.78 M (1104) 收藏

      摘要:营造尺与建筑营建密切相关,营造尺尺度的考证是古代建筑研究和复原设计的基础,但目前学界对西汉时期的营造尺尺度的认知存在巨大分歧。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历史文献、出土实物尺和西汉重要建筑遗址的考古资料,对西汉营造尺尺度进行辨析,认为一尺取 23.1 厘米为宜,且依据实际情况具体数值可在上下 5% 范围内浮动。

    • 明长陵神功圣德碑楼斗栱形制年代解析*

      2022(1):70-80.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1007

      摘要 (434) PDF 3.59 M (1136) 收藏

      摘要:本文在明清北京官式建筑斗栱形制分期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档案,对明长陵神功圣德碑楼的斗栱形制年代进行研究。利用斗栱的形制年代和文献史料互证,基本厘清了明长陵神功圣德碑楼的斗栱在明宣德年间、 明中后期、清乾隆年间和中华民国时期所留下的历史烙印。

    • >中国建筑史专题
    • 风烟幂幂锁楼台:元明清西安府钟楼群体的历史脉络*

      2022(1):81-92.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1008

      摘要 (331) PDF 5.34 M (769) 收藏

      摘要:本文尝试厘清元明清西安府钟楼群体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研究对象除西安钟楼外,首次将迎祥观钟楼、 鄠县县城钟楼、咸阳县城钟楼纳入学术研究的范畴。通过全面搜寻、细致解读、审慎辨析古代史志碑碣与近代影像资料,尝试以体系化的视野梳理西安府钟楼群体历史沿革的确切事实和建筑形象的因袭与等级关联,论证总结西安城内钟楼建筑控制城市格局与空间秩序的历时性变化及其逻辑。本文突出关注度低但具备价值的建筑实体、尝试填补当代研究的缺漏、校正普遍混淆的认知,提出的观点具备继续深化的潜力,希望为以西安为代表的历史城市的建筑遗产与历史环境的保护、更新、再生、复兴提供身份定位的参考与价值判断的引导。

    • 故宫奉先殿建筑形制特征与建造年代考*

      2022(1):93-108.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1009

      摘要 (729) PDF 4.40 M (1105) 收藏

      摘要:基于近期对故宫奉先殿建筑勘测成果的整理与分析,本文在建筑构造、斗栱形制、遗存题记、用材特点等方面对其建筑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参考宋代《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并与明、清殿阁式建筑实例对比,结合清初宫廷史资料记载进行综合分析后,推断出故宫现存奉先殿应建造于清顺治朝,这不仅代表了北方明清官式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对研究清初官式殿阁式建筑具有重要意义。

    • >建筑考古及复原研究
    • 陕西石峁皇城台城门用功试释*

      2022(1):109-126.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1010

      摘要 (266) PDF 7.81 M (715) 收藏

      摘要:复原是建筑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筑遗址的复原存在多个不同的系统,如西亚城址复原使用试验考古手段、电脑技术,但在再现建筑外貌方面两者是一致的。 相对而言,关于施工方面的“复原”研究则少得多。本文通过直接观察,分析材料、技术和构造,有效地解读石峁皇城台城门,追踪其建筑历史。营造问题是本研究的关注点,依循古代典籍用工制度,估算皇城台城门用工量,尝试“复原”施工所需时间。

    • 高平花石柱庙大殿尺度复原研究*

      2022(1):127-134.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1011

      摘要 (518) PDF 2.09 M (793) 收藏

      摘要:本文以 2019 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测绘数据为依据,对建于金泰和年间的高平古寨村花石柱庙大殿进行了营造尺复原研究,并结合目前已有对晋东南地区宋金时期建筑实例的研究,进行了尺度对比分析,以探讨金代晋东南地区民间祠庙建筑的尺度特点。

    • >园林·城市·乡土
    • 从《能静居日记》看赵烈文的营园实践及宅居园趣*

      2022(1):135-141.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1012

      摘要 (679) PDF 2.49 M (791) 收藏

      摘要:晚清幕僚赵烈文撰《能静居日记》百万余字,本文通过梳理、分析其中对宅园“静圃”营建过程及园居生活的记录,谋求真实呈现晚清文人相地、建宅、营园以及园居雅集的详细过程及多维图景。同治四年(1865)七、 八月间,赵烈文前往江南考查各地区的屋价及风水,终定家址于常熟九万圩处。随着人口增加,静圃格局渐具明显的宅、园分区,以天放楼等藏书空间为核心的建筑空间和以静溪为核心的园林空间占据数次改建的重心。赵烈文于静圃的园居生活则表现为以光绪三年(1877)、光绪四年 (1878)间写仿辋川的溪北斗诗之举为代表的雅集诸事。

    • 明代海西女真首位聚落的军事防御体系研究*

      2022(1):142-150.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1013

      摘要 (504) PDF 3.00 M (823) 收藏

      摘要:从首位聚落的概念分析出发,通过对明末海西女真的重要组成部分——扈伦四部:叶赫、乌拉、辉发、哈达四部聚落遗址的考察研究,阐释四部首位聚落在其部族中突出的政治及军事作用。同时从四部城址地理环境、社会关系、城防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着重研究四部首位聚落逐步形成过程中的军事防御体系建立与城址空间形态特征,并从中总结明代中后期女真人在城防建设方面的营城思想与应对智慧。

    • >近现代建筑史
    • 宏图与现实——国立清华大学时期校长和建筑师的互动与成果

      2022(1):151-164. DOI: 10.12329/20969368.2022.01014

      摘要 (523) PDF 5.24 M (688) 收藏

      摘要:本文以国立大学时期(1928 年 8 月—1937 年 7 月) 的清华校园设计理念和空间建设结果为研究对象,以在任校长和主要建筑师为界,将国立清华大学时期分为“罗家伦与杨廷宝时期”和“梅贻琦与沈理源时期”两阶段,论述两个阶段的办学目标、校园建设观念、相应的设计策略及建设成果。校长与建筑师分别从办学和空间角度出发, 形成合作和碰撞。行政方与设计方的互动为探究国立清华大学校园演变提供了具体和动态的视角,促使今天更深入地理解国立大学时期清华校园从 1930 年“罗家伦与杨廷宝时期”规划宏图的诞生和初步实施,到“梅贻琦与沈理源时期”基于现实对既有规划的偏离和调和,这一颇具争议的重大“转向”背后的一贯性。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