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2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帕拉第奥的理论、作品与影响
    • 帕拉第奥的理论与实践:时代与影响——建筑历史与理论研讨工作坊成果综述

      2021, 2(4):1-8. DOI: 10.12329/20969368.2021.04001

      摘要 (371) PDF 2.72 M (596) 收藏

      摘要:帕拉第奥已被公认为建筑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 他创造性地继承维特鲁威的理论与古罗马建筑遗产,广泛吸收阿尔伯蒂以及文艺复兴时期诸多杰出人物的思想与实践经验,以非凡才能和不懈探索为其所处时代创造了最优美的建筑,构建了简明清晰的理论。帕拉第奥的独特性还在于,他是“建筑史上被效仿最多的建筑师”,进而形成了帕拉第奥主义或帕拉第奥式传统。他的影响不仅在西方持续数百年,直至当代,而且还扩展到西方之外,包括中国。 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对帕拉第奥的研究十分有限。2020 年举办的“帕拉第奥的理论与实践:时代与影响”国际工作坊会议,通过中外学者的交流,以多个议题对这位建筑师的作品、理论、设计方法及其传播和影响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形成系列论文成果发表于本刊。笔者作为主要组织者,特为工作坊成果做此综述,希望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关联性,以及活动带来的新知与思考。

    • 帕拉第奥何以名闻天下?

      2021, 2(4):9-16. DOI: 10.12329/20969368.2021.04002

      摘要 (380) PDF 3.76 M (457) 收藏

      摘要:本文以“帕拉第奥为什么变得如此有名”为关注点,通过他的著作和建筑作品探讨安德烈亚·帕拉第奥这一完整个体。他与达尼埃莱·巴尔巴罗的紧密联系是其宏伟成就的基础,当时帕拉第奥正在为巴尔巴罗在 1556 年出版的维特鲁威《建筑十书》新译本绘制插图,而此译本在 1567 年以拉丁语与意大利语对照的形式又出版了一次。巴尔巴罗夸赞帕拉第奥为非凡的天才,认为他不仅理解了建筑的原则,而且有能力将原则转变为建成作品以及相当精致的图纸。帕拉第奥的著作《建筑四书》首度出版于 1570 年,书中展现了他自己的设计作品,取得了巨大成功。他从此声名大噪,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等名人对他赞赏不已。歌德在 1786 年到访维琴察,认为帕拉第奥是一位内秀外毓的伟人。从弗兰切斯科·米利吉亚、安托万-克里索斯托姆·卡特勒梅尔·德昆西、让-尼古拉-路易·迪朗一直到鲁道夫·维特科尔,这些建筑师和历史学家都在风格及地域的局限视角之外研究并称赞过帕拉第奥。值得一提的是,后人对帕拉第奥的兴趣超越了现代性的一般边界。他成为建筑比例与美的永恒范式。“此源于帕拉第奥” 这句简明扼要的话与他的盛名永远同在。

    • >帕拉第奥的建筑理论
    • 帕拉第奥《建筑四书》的翻译及其术语解读

      2021, 2(4):17-31. DOI: 10.12329/20969368.2021.04003

      摘要 (251) PDF 4.95 M (1270) 收藏

      摘要:对帕拉第奥的研究和诠释,在 17—18 世纪曾经是西方古典建筑复兴运动的焦点,20 世纪以后则成为古典文化研究的重要议题。20 世纪中叶以后,亚洲学者也逐渐参与到对帕拉第奥的翻译和研究之中。在 2009 年至 2015 年间,笔者作为主要译者完成并出版了帕拉第奥《建筑四书》 的首个中文译本。在这项工作中,术语的解读与翻译是最困难也最有趣的问题之一。这不仅因为深厚的西方建筑传统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也因为帕拉第奥的著作在时间上距今已有四个多世纪,在此期间,建筑学的概念、 实践和表达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使得翻译工作既是一个尽可能接近原典的过程,又是一个立足于译者的母语、进行文化比较与互译的过程。本文即从这两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回顾《建筑四书》中译工作中接近原典的尝试,第二部分基于中国与西方古典建筑文化的比较,对 《建筑四书》中部分关键术语的涵义及其与中文互译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 帕拉第奥《建筑四书》卷首插图的表现与变化*

      2021, 2(4):32-43. DOI: 10.12329/20969368.2021.04004

      摘要 (456) PDF 7.65 M (1283) 收藏

      摘要:帕拉第奥的《建筑四书》影响巨大,版本众多, 是其建筑理念与绘图的集大成之作。卷首插图是该书理念的浓缩表达,在不同版本中有丰富的继承与变化。本文回顾卷首插图的制作与表达传统,对《建筑四书》初版卷首插图做出图像志与图像学层面的阐释;同时,对卷首插图中隐含的对称、缺席的肖像展开一定推测。以此理解作者、 出版商和木版画刻工共同创作表达的对于这部书的认识, 进而理解他们对文艺复兴时期“德性”的丰富认识。最后, 比较坎贝尔英译本卷首插图与原版之间的异同,分析图像内容的变化,进而认识到“德之女王”如何为建筑师取代, 而《建筑四书》如何从方法变为典范。

    • >帕拉第奥的作品阅读
    • 理想别墅的追问:帕拉第奥圆厅别墅形态和历史复杂性探究*

      2021, 2(4):44-52. DOI: 10.12329/20969368.2021.04005

      摘要 (462) PDF 3.70 M (594) 收藏

      摘要:位于意大利北部维琴察郊外的圆厅别墅是安德烈亚·帕拉第奥的一件代表性建筑作品。长期以来,圆厅别墅以其完美的正方形和圆形嵌套的组合形态、四面放射状的希腊式门廊和中心罗马式穹顶圆厅而著称于世,成为帕拉第奥理想别墅设计的典型范例,而帕拉第奥在其重要著作《建筑四书》中对该建筑的介绍更使得其影响广泛而持久。时至今日,应该如何以历史的眼光解读这座理想别墅?其看似完美的建筑外观之下隐藏着怎样复杂的形态和历史状况?本文试图从环境景观、形态渊源、几何特征及形态复杂性等角度,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解读和探究。

    • 重塑与新生:帕拉第奥的威尼斯水上教堂*

      2021, 2(4):53-67. DOI: 10.12329/20969368.2021.04006

      摘要 (671) PDF 4.77 M (659) 收藏

      摘要:帕拉第奥在威尼斯的圣乔治·马焦雷教堂(San Giorgio Maggiore)和威尼斯救主堂(Il Redentore)被称为具有先锋意义的教堂建筑。圣乔治·马焦雷教堂建于 1565 年左右,是本笃会的修道院。威尼斯救主堂则因为威尼斯的瘟疫,始建于 1577 年左右。两者均在建筑师去世后完成,但都兼具了古罗马神庙和中世纪基督教教堂的特点。 本文通过对原始资料的阅读和梳理,并结合实地调查,从三方面展开讨论。第一,两座教堂的选址反映出对威尼斯特殊的地理位置、运河景观和圣马可广场的呼应,并成为圣马可湾“剧场”意象的组成部分;第二,对比两座教堂不同的功能和观看方式,分析其立面表达的异同;第三, 对比两座教堂与罗马耶稣教堂(Il Gesù)的立面处理和室内空间关系,总结帕拉第奥教堂建筑的范式。

    • 阅读帕拉第奥:建筑与风景之间

      2021, 2(4):68-74. DOI: 10.12329/20969368.2021.04007

      摘要 (206) PDF 3.28 M (523) 收藏

      摘要:大多数关于文艺复兴别墅的讨论都与文化历史特征、“如画”研究有关,对建筑、花园和景观之间的相互作用讨论比较少。本文以帕拉第奥研讨会的讲稿为基础,通过读书笔记的形式,展现不同文献对帕拉第奥建筑和风景关系的讨论,尝试解释建筑师对整体景观与位置经营、自然与生活、建筑与理想图景的思考,在探讨建筑师与别墅的历史背景之外,希望交流一种与历史主义略不一样的、 重新认识“设计”的乐趣。

    • >帕拉第奥的后世影响
    • 在帕拉第奥的阴影下:皮萨尼别墅和斯卡莫齐的世界*

      2021, 2(4):75-85. DOI: 10.12329/20969368.2021.04008

      摘要 (462) PDF 6.73 M (364) 收藏

      摘要:温琴佐·斯卡莫齐是深受帕拉第奥直接影响的一位建筑师,也是把帕拉第奥的思想和作品推向欧洲北方乃至世界的关键人物之一。然而长期以来,两人在智识层面的截然不同往往被人们忽视。本文从斯卡莫齐的早期求学和考察经历开始,尝试追溯理解青年斯卡莫齐如何走出帕拉第奥身后留下的巨大阴影并最终超越其影响。着重将斯卡莫齐的重要早期作品皮萨尼别墅与帕拉第奥的后期作品圆厅别墅这两个相互关联且为各自代表作的建筑进行比较, 并将视角延伸到斯卡莫齐的理论写作,以窥探二者之间的差别和转变背后的宏观时代背景及思想史背景。

    • 返璞归真:斯托海德花园的“帕拉第奥桥”

      2021, 2(4):86-96. DOI: 10.12329/20969368.2021.04009

      摘要 (184) PDF 4.50 M (413) 收藏

      摘要:位于英国威尔特郡西南部的斯托海德庄园以其 18 世纪的花园和“新帕拉第奥”式住宅闻名于世。花园内有一座造型简单、风格质朴的“帕拉第奥桥”,与同时期其他英国风景园中精雅的帕拉第奥式廊桥迥异其趣。对斯托海德庄园历史资料的系统性整理和研究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 迄今仍有一些问题存在争议;尤其是斯托海德花园,在艺术史、建筑史和风景园林史等领域均引发了研究者的浓厚兴趣。学者们大都将精力倾注在花园的图像阐释上,试图将这座风景园与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史诗和法国 17 世纪风景画家克劳德与普桑的画作联系起来,却忽略了“帕拉第奥桥”的存在和意义。本文以“园”和“桥”这两个彼此依存而又各自独立的元素为叙述线索,由整体渐入局部, 重新审视斯托海德花园。全文分上、下两篇,上篇追溯斯托海德花园的建造史与研究史,结合实际游园体验,对以往的图像学解读提出质疑;下篇细究“帕拉第奥桥”的来历并探讨其在斯托海德花园中扮演的独特角色。

    • 继承和转译:小议近代中国建筑中的帕拉第奥式遗产

      2021, 2(4):97-104. DOI: 10.12329/20969368.2021.04010

      摘要 (430) PDF 4.79 M (507) 收藏

      摘要: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核心力量是在欧美学院派建筑教育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通过“布扎”体系的训练, 帕拉第奥式的学院派古典建筑语言在中国生根发芽,成为西方文化影响近代中国建筑的印记之一。本文从近代部分受“布扎”教育建筑师的工作出发,探讨学院派和帕拉第奥式的形式语言和方法如何在中国现实中延续和转译,并通过协调不同建筑体系,来适应中国近代中西交融、碰撞的社会状态和时代需求。

    • 蒙蒂切洛及其后续——帕拉第奥的乡村别墅在美国的继承与转译*

      2021, 2(4):105-115. DOI: 10.12329/20969368.2021.04011

      摘要 (297) PDF 4.92 M (471) 收藏

      摘要:18 世纪末期,托马斯·杰弗逊通过亲自实践设计弗吉尼亚大学校园和自宅蒙蒂切洛,推动了古典主义在美国的发扬,其建筑被称为美国式的“新古典主义”“新帕拉第奥主义”或是“杰弗逊式建筑”。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美国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同时致力于自我文化身份定位。这种所谓美国式的文艺复兴在建筑方面的表现就是古典主义风格逐渐成为公共建筑设计的主流。与此同时, 巴黎美术学院的建筑教育深深影响着美国的第一代以及后面几代的建筑师,当时一些主流建筑师的设计,例如麦金姆、米德和怀特事务所的古典主义建筑设计与黄金时代的美国富人阶层不谋而合,因此成就了许多帕拉第奥式的古典主义“乡村住宅”。本文重点讨论这些美国式的乡村住宅建筑对帕拉第奥的别墅以及杰弗逊式建筑的继承、发展和转译。

    • 维琴察相遇与转角之爱:反思20世纪形式主义学者对“柯布西耶-帕拉第奥”现象的论述*

      2021, 2(4):116-129. DOI: 10.12329/20969368.2021.04012

      摘要 (244) PDF 5.42 M (517) 收藏

      摘要:本文反思 20 世纪中叶以来以鲁道夫·维特科尔、 柯林·罗、彼得·埃森曼为代表的形式主义学者对“柯布西耶-帕拉第奥”现象的论述。该论述主要围绕柯布西耶作品的平面、比例、抒情文字与帕拉第奥作品具备可比性而展开,更多地从属于形式分析,而非档案研究。通过使用《拉罗歇图册》里柯布西耶在 1922 年对帕拉第奥的维琴察作品所绘的速写,本文尝试还原柯布西耶对帕拉第奥设计精髓的深入发掘,剖析其观察到的圆厅别墅、维琴察巴西利卡、基耶里卡蒂宫等作品在转角处对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形式的整合,并进一步通过众多建筑史案例来阐释文艺复兴建筑师如何协调古代矩形长殿体系与向心穹顶体系之间的建筑语汇矛盾。或可对 20 世纪形式主义学者对柯布西耶如何继承帕拉第奥与古典主义的问题做出有益增补。

    • >中外建筑历史与理论园林·城市·乡土
    • 清代北京私家名园万柳堂考述(下)*

      2021, 2(4):130-137. DOI: 10.12329/20969368.2021.04013

      摘要 (189) PDF 2.47 M (418) 收藏

      摘要: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重臣冯溥在北京外城东部营造了一座别墅园林,名为亦园,又名万柳堂。园中种植柳树万株,形成壮观的层林景象,假山由江南造园大师张然堆叠而成,有平冈小坂、曲水回环之势。冯溥将此园完全向公众开放,并经常与同僚、朋友在此举行雅集,留下了大量诗文。本文在文献考证的基础上,探析万柳堂的主题来源、营建历程、景观构成、造园意匠以及其中的雅集游乐活动,以期对这座已经消失的清代北京私家名园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 “局外人”(二):进步主义思潮与西方现代城市规划之形成及其早期发展*

      2021, 2(4):138-149. DOI: 10.12329/20969368.2021.04014

      摘要 (150) PDF 4.09 M (442) 收藏

      摘要:现代西方城市规划正式创立于 20 世纪初。而在 19 世纪中后叶随着进步主义思想的兴起,政治、经济、社会改革的风潮席卷欧美,在新闻记者、倾向改革的政治家以及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等群体的共同努力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进步主义改革运动,涉及贫民住房、市政治理、 土地权属和税收制度等诸方面,其结果不但大大改变了人们关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的思想观念,也改造了城市面貌,并为城市规划学科的出现和城市规划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聚焦于这些传统规划史论述中罕少提及的“局外人”,在进步主义思想传播的背景下讨论他们各自的规划思想和政策实践,及其与现代城市规划创建及早期发展的关联。

    • >外国建筑史
    • “布扎”研究参考书目导读

      2021, 2(4):150-155. DOI: 10.12329/20969368.2021.04015

      摘要 (541) PDF 2.43 M (465) 收藏

      摘要:本文试图为研究美国“布扎”的学者提供参考书目和资料,并作简要介绍。这些书目分成四类:第一类关于“布扎”教育思想和方法;第二类关于各建筑院校情况; 第三类关于个体建筑师;第四类其他,包括了装饰艺术和美国建筑史的介绍等。四部分从不同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了“布扎”的建筑、建筑师、建筑教育等内容。

    • 18世纪法国的现代先声——部雷建筑语言的来源和演变

      2021, 2(4):156-167. DOI: 10.12329/20969368.2021.04016

      摘要 (498) PDF 3.60 M (623) 收藏

      摘要:艾蒂安-路易·部雷(étienne-Louis Boullée)是 18 世纪法国建筑界不容忽视的建筑师。部雷的建筑设计既折射了他的政治立场,也表现出建筑师为公民设计的热忱, 在 20 世纪中叶以后,又以其作品的先锋性和现代性启发了阿尔多·罗西等建筑师的创作和理论。欧美国家对部雷的研究已有一定的规模和深度,但目前关于部雷的中文出版物还极少。本文依据已公开的史料及相关历史背景,综述了有关研究者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对部雷的创作动机及设计语言的来源作了进一步探索。对部雷作品的研究有助于理解 18 世纪的法国建筑史,对当代中国建筑师思考自身的社会责任及如何建构建筑的意义亦有启发。

    • >中国近现代建筑案例精选
    • 北京美国侨民学校旧址

      2021, 2(4):168-169. DOI: 10.12329/20969368.2021.04017

      摘要 (193) PDF 1.33 M (479) 收藏

      摘要:

    • >外国建筑文献与案例精选
    • 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谈到的建筑起源

      2021, 2(4):170-170. DOI: 10.12329/20969368.2021.04018

      摘要 (185) PDF 1.58 M (805) 收藏

      摘要:

    • >古建筑测绘
    • 帕拉第奥的万神庙测绘图

      2021, 2(4):171-177. DOI: 10.12329/20969368.2021.04019

      摘要 (252) PDF 7.49 M (58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