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1(1):8-19. DOI: 10.12329/20969368.2020.01004
摘要:康熙八年(1669)《皇城宫殿衙署图》是现知最早的有关古都北京皇城建筑布局的皇家舆图。1934 年刘敦桢先生在国立北平图书馆获见该图,惊叹为推求北京皇城宫苑明清交替之状不可或缺的稀有秘笈。旋因避祸战乱,该图自 1935 年 11 月后历尽坎坷,辗转流徙,直到 2008 年方现身台北故宫博物院展览,学界长期无缘利用,滞碍了相关研究。2013 年天津大学幸获高仿复制版,大量细节得以认知。为裨益学术,便于利用,本文综罗相关文献,谨以发现、流转、诠读、歧见、新识诸项,概略归纳有关该图的研究心得,奉呈并叩教方家。
2020, 1(1):20-30. DOI: 10.12329/20969368.2020.01005
摘要:本文聚焦 2019 年故宫博物院宁寿宫萃赏楼保护工程期间发现的烫样残片,通过结合萃赏楼建造历史背景, 分析烫样残片的材料工艺和形式特点,推测其原始使用语境和功能。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展开讨论烫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媒介——木样、烫样、图样、术语——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能够反映出的清代宫廷建筑设计工作的运行模式、规则和行业特点。
2020, 1(1):31-39. DOI: 10.12329/20969368.2020.01006
摘要:金明池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皇家园林,位于汴京外城西南城门顺天门外干道以北。这座园林的殿宇大多建造在池岸或池中。尽管金明池御苑早已损毁,但宋代名画 《金明池争标图》描绘该了园林的基本平面布局,南宋文献 《东京梦华录》中也较为详细地记述了园林内部的主要建筑,并提到了殿宇的名称和大概尺寸。此外,20 世纪 80— 90 年代,开封市文物工作队曾对金明池展开考古调查,初步探明了池的范围及池内部主要建筑遗址的位置。上述资料为金明池皇家园林的平面布局复原研究提供了基础。
2020(1):40-52. DOI: 10.12329/20969368.2020.01007
摘要:通过已经发表的辽、宋、金建筑实例测绘资料数据,可以了解现存辽、宋时期遗构的斗栱断面高度,并可初步了解这一时期诸殿阁之材分制度所用材广尺寸。基于古人“以材为祖”的概念,依据已知的材分等级知识,以及这些殿阁斗栱所用材之广,或可以粗略地反算出这些建筑可能的用材等级,并进一步推测出其可能的用尺长度。本文根据奉国寺大殿所用材广尺寸,尝试推算出奉国寺大殿的可能用尺,再以其材分之值及用尺之长,结合大殿各部分实测尺寸,以期初步厘清大殿可能的原初设计尺寸及重要构件材分关系。此研究对 10 世纪中叶至 12 世纪间所建诸木构遗存的可能用材等级与用尺长度,做了一个推测性的探讨,希望对这一时期的古代建筑可以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2020, 1(1):53-66. DOI: 10.12329/20969368.2020.01008
摘要:本文是笔者继《中国古建筑定向方法及使用问题辨析》之后,试图了解传统建筑设计的第二个尝试。本文探讨了三个题目:鲁班尺的历史,鲁班尺的用法,风水吉数与鲁班尺。结论来自历史文献、实际调查和数据分析。
2020, 1(1):67-78. DOI: 10.12329/20969368.2020.01009
摘要:结合“整数尺”手法的研究背景,通过对上海嘉定孔庙大成殿的勘察及基于三维点云模型的数据分析,探讨其在屋面坡度设计中的“减尺定侧”作法,即从脊桁至檐桁,相邻桁条之间垂直向间距使用逐渐减小的整数尺的方式;进而结合该地区内多个大木单体样本分析此种定侧方式的营造逻辑和使用范围,以此将“整数尺”手法的研究领域由建筑开间、进深和柱高扩展至屋面坡度层面。
2020, 1(1):79-100. DOI: 10.12329/20969368.2020.01010
摘要:本文通过精细复原故宫本《营造法式》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所载平棊小木作和彩画图样,结合制度和功限的相关记述,对《营造法式》平棊图样的绘制特点及平棊的形制、彩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2020, 1(1):101-112. DOI: 10.12329/20969368.2020.01011
摘要:本文以 13—19 世纪镰仓建长寺木匠世家河内家族流传下来的建筑技术书籍《镰仓造营名目》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其中记述的禅宗样斗栱的构成与设计方法,继而将其与中国建筑技术书《营造法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最终确认了中日均有以栱木尺寸为基准单位进行设计的做法, 而使用等距控制线以及使用椽子尺寸为基本尺寸单位等做法为日本改进之后的日本化技法。
2020, 1(1):113-124. DOI: 10.12329/20969368.2020.01012
摘要:中国古代城市与建筑的轴线制度,既是观象授时时空体系之投影,又是阴阳哲学、敬天信仰、环境地理、 宇宙观念、礼仪规范之塑造。北京元、明、清城市中轴线与正子午线不相重合,逆时针微旋两度有余,是先人在具备了精确测量能力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与明堂制度、敬天信仰、顺山因势的择地观念存在深刻联系,包含了丰富的环境思想因素。
2020, 1(1):125-135. DOI: 10.12329/20969368.2020.01013
摘要:敦煌石窟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建筑图像,将其与宋代《营造法式》结合对比,是研究敦煌石窟古代建筑图像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这一研究方法,对敦煌石窟古代建筑图像中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部分——脊头下端瓦作构件进行考证。由于时代变迁,这一构件仅唐一代就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在敦煌唐代壁画及敦煌周边的西夏石窟建筑图像中都曾经出现,人们依据其形象,称其为“翘头筒瓦”。另一种形式则在邻国日本得以保留。这两种形式的名称目前均不得而知,研究者引用其名称时多有差错。本文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今人所谓“翘头筒瓦”者,即为《营造法式》中记载的“瓦头子”,这也是辽代小木作建筑上相似构件的名称。另一种形式是日本文献中的“鸟衾”,该形式在中唐时期出现,也是中国古建筑中曾经流传过的一种瓦作制度。
2020, 1(1):136-146. DOI: 10.12329/20969368.2020.01014
摘要:自 1930 年中国营造学社朱启钤等抢救性购存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并展开整理研究至今,样式雷世家及其建筑图档的研究已走过 90 年的历程。为裨益相关研究深化发展,本文勉力综罗相关资料,回顾样式雷世家及其建筑图档的研究历程,呈现前贤以此探索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方法与理念的思想轨迹,汲取宝贵学术思想和经验,藉以纪念样式雷图档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90 周年。
2020, 1(1):147-158. DOI: 10.12329/20969368.2020.01015
摘要:清华校园的近代规划和建设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既往成果主要集中在周诒春主校期间的 1914 年至 20 世纪 20 年代初,即由美国建筑师墨菲主持完成的校园规划和大礼堂等“四大工程”建设,以及 20 世纪 20 年代末在罗家伦任校长期间的新一轮大规模建设。而对处于这两个时期之间约 10 年的清华校园建设情况则多被一笔带过。本文通过发掘中外历史档案并结合实测图纸等史料,摹画出这一时期清华校园建设的背景、发展及重要建筑物建设概况,指出这一时期的建设虽相对而言规模甚小,但完善了此前墨菲规划的内容,并为此后清华改为国立大学的大规模建设奠定了基础。
2020, 1(1):159-167. DOI: 10.12329/20969368.2020.01016
摘要:在完成了布里昂墓园的设计之后,卡洛 · 斯卡帕曾提到他为摩德纳一个墓地项目所做的设想,这个项目很可能就是后来阿尔多 · 罗西通过竞赛获胜并建造的圣卡塔尔多公墓。作为罗西最典型的设计,摩德纳墓地展现出的死寂氛围与德 · 基里科的形而上学绘画之家有强烈的相似性。本文首先分析了这种相似性现象的理论内涵。本文指出摩德纳陵墓的“死寂”氛围强烈地体现出现代性中二元论带来的分裂与困境。与之相反,卡洛 · 斯卡帕的布里昂墓地所展现的则是一种平和与欢愉的气质,本文将借用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理论中汇聚与安居的理念来讨论斯卡帕设计的特殊意义。最终,文章提出,卡洛 · 斯卡帕的作品实际上提供了应对二元论困境的一种解答,也就是通过对存在及其源泉的尊重,来对抗缺乏价值基础的忧伤与荒芜。
2020, 1(1):168-172. DOI: 10.12329/20969368.2020.01017
摘要:“点草架”或“定侧样”是《梓人传》《营造法式》 等文献中提及的一种特殊的工匠做法,目前所知实物遗存仅有中华民国初期绘制在青海贵德万寿观山门的六幅画样。 2020 年 8 月,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一行在河北张家口市桥东区东榆林村威远台内,发现了一幅明代中期绘制的玉皇阁“点草架”画样。本文概括介绍了图样发现的经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调研成果,重点对图像信息进行了识别和分析,初步判定其为明代中期建设威远台台顶的玉皇阁时由工匠绘制,这是目前可见“点草架”或“定侧样”的最早实物。
2020, 1(1):173-176. DOI: 10.12329/20969368.2020.01018
摘要:
版权所有:建筑史学刊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总访问: